抗击疫情,从我做起!
辽大外院研究生参与中国日报疫情报道工作,为武汉一线发声助力!
自疫情暴发以来,武汉人民的情况,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。举国上下都在与新型冠状肺炎作斗争。华夏儿女,万众一心,有主动请缨,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;有挺身而出,守岗奉献的普通民众;还有以“中国速度”建造雷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。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抗击疫情,传递温暖与力量。
辽宁大学校外国语学院19级英语笔译专业的研究生韩迎春同学,在刘熠老师的推荐和指导下,通过参与中国日报疫情报道工作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。在疫情期间,作为中国日报的一名志愿者,她搜集前期一线素材,对接采访对象,辅助完成疫情的报道及翻译中文稿件的工作。武汉现在正值艰难时刻,看到中国日报的记者拼搏在一线,让她深受感动和鼓舞,能在家里为一线记者分担一些工作,也让她觉得很有意义。她说:“新闻报道和翻译一样,最重要的就要做到‘信’,尊重事实,不能主观臆断。这段时间的志愿者工作,让我收获很大,既锻炼了专业能力,也让我了解到新闻媒体作为外界获取信息的窗口,拥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通过采访和撰写稿件,更让我从平凡而伟大的逆行者中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”。
在诸多采访中,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90后的女化验员甘如意,一个96年的女孩,家里没有私家车,靠手机导航,骑自行车,辗转4天3晚,从公安县农村抵达江夏金口卫生院上班。这种敬业和奉献精神让韩迎春同学很受感触。甘如意是奋战在抗疫一线无数医护人员的缩影,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康,多少“白衣天使”舍小家为大家,他们在用生命履行着自己的医学信仰,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!在武汉疫情面前,每天都上演着催人泪下的暖心故事:街头做饭妹妹,90后“送菜英雄”,疫情中安置宠物的爱心团队等等。采访及收集素材的过程也让她有机会见证了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的中国情怀。她坚信风雨过后,春暖花开,愿这个生机勃勃的城市早日复苏,武汉必胜,中国必胜!
在担任志愿者工作的同时,作为翻译专业的她在英语学习上也有了不少收获。她翻译过的文章在正式发布前都会经过总部英文新闻专家修改,对照自己的原文和改过之后的文章,她还总结出一些英语翻译的小经验与喜欢英语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:
1. 专有名词的翻译。翻译专有名词时,像是医院名称、机构名称、公司名称等,一定要去相应的官网上进行查找,实在没有再仿造已有的相似名称进行编写。比如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(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)、武昌方舱医院(Wuchang Cabin Hospital)、雷神山医院(Leishenshan Hospital)和湖北省中医院(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)等。(Tip:中医在抗击疫情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网上搜索下相关新闻,也有很多关于中医的词汇和表达。)
2. 大小写问题。这一点容易忽视,逗号后面要小写,专有名词大写,拿不准时可以上网搜一下,尽量参照权威媒体发布的文章。
3. 直译与语序问题。英文中有很多语句在稿件翻译中是译不出来的,需要转译或者可以不译,不能用汉语的表达形式直接套译,这样比较强硬。同时语序也要注意,如果翻译出的英文语序与中文一致,就有可能需要考虑重新翻译,尽量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。要多练多看,不断积累。最近在翻译方舱医院出院患者的文章时,有一句话“......现有400张床位,未来还会增加400张床位。”,总部英文新闻专家最终将其修改成“...and 400 beds at present. It will expand to 800 beds in the future.”。这也让我很受启发,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必被汉语套牢,要懂得灵活表达。
4. 词语重复使用的问题。避免重复使用介词和同一短语或词语,保证文章的新颖多样性。当然,在翻译时准确性才是第一位的。
抗疫还没有结束,韩迎春同学的志愿者工作还在继续,虽然工作很辛苦,经常熬夜赶稿子,但她非常骄傲和自豪。在她看来,跟勇敢的逆行身影相比,她所做的微不足道,疫情期间,帮忙不添乱,这也是作为学生志愿者,能为武汉贡献的一点绵薄之力。